English

人生最重是精神

——电影《横空出世》观后
2000-08-10 来源:光明日报 李道明 我有话说

一部优秀的影片是有灵魂的,《横空出世》的灵魂是蕴藏在影片中的一种令人激动万分的民族精神。

近年来宣扬民族精神的影片并不少,但有的是标语口号式的,我们看后的激动是一时一刻的,而这部影片所宣扬的民族精神却能带给我们内心深处长久的激动。也就是说,影片是在艺术地抒发民族精神,因为只有艺术才有这样持久的力量。作为主旋律影片,这一特点尤其值得我们好好总结。

《横空出世》艺术地抒发民族精神,究竟表现在何处?我以为突出之处有三点。

其一,真实的历史氛围的营造。这部影片反映的是50年代我国军民团结协作,奋发图强自行研制原子弹并获得圆满成功的伟大壮举。为什么要造原子弹?影片开始一组资料镜头,非常含蓄而又十分明晰地点出了是时代的必然。这组资料镜头中有美国顾问视察阵地、板门店谈判、蒋介石检阅军队、人民解放军收复一江山岛、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讲演以及芬兰大使向毛泽东递交国书等。这组镜头有一种高屋建瓴的作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即面临的严峻的国际政治局面。毛主席接见芬兰大使的一番话,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藐视困难的意志与力量。影片的这一不平凡的开头实际上已成为整部影片的精神支柱。这种历史氛围在影片中是贯串始终的。尤其是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在研制原子弹的关键时刻撤走专家后的几场戏更是将这种氛围渲染得更为浓重。如一个雨天,我总工程师陆光达下汽车撑开了伞,随之下车的苏联专家指着他手中的伞说:“在这个世界上,伞永远掌握在高个子手上。”这和另一位专家在撤走前指着被我方从火堆中抢出的一小块图纸说的“这一块你们用计算机也得算两年”一语,异曲同工:在看似轻巧的话语中,蕴含着强国对弱国的蔑视。这些镜头与细节点燃与激励了剧中主人公的奋发的民族精神,把观众“吸”进历史,从而调动了观众的强烈民族自尊。所谓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此规律被创作者运用于此,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二,严酷的自然环境与不正常的生活、社会环境的描绘。正是这些描绘更加烘托了影片主人公的民族精神。影片中有两场戏重点表现了自然环境的险恶。一是“沙暴”。狂烈的风卷起的沙尘使天昏地暗,帐篷被狂风卷走了,我们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身体抵挡风沙,压住仪器避免受损;另一场戏是“洪水”。影片中人们在暴雨中肩背身扛,将仪器运过河去的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不正常的生活则是研制原子弹这一特定的机密任务造成的。我们的干部与技术人员除了经受艰苦,还必须放弃许多常人应得的“幸福”。如与家人的朝夕相处,成名成家的荣誉;甚至还必须视妻子为陌路人,不能与她谈论工作中的喜怒哀乐。而由于当时的“左”的偏差,陆光达还一度不被信任,被扣留在北京“学习”,被迫交出保险柜钥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在严酷的条件下显示出非凡的精神,影片中的知识分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其三,我以为影片中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强劲有力,最重要是编导者在叙述故事、展开故事中无时无刻不掌握这种精神与广大人民的沟通。在民族精神这个大前提下,矛盾与龃龉无不迎刃而解。比如影片中有两条明晰的主线,两个最主要的人物。两条主线一是人民解放军在“死亡之海”的戈壁滩上搞基地建设,另一条是科研人员在没有任何外援与数据资料的情况下,艰苦攻关;两个主要人物分别是这两条主线的领导者总工程师陆光达与总指挥冯石将军。创作者如实写了这两条主线、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由于认识与知识的差异,矛盾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然而他们所共有的民族精神却使他们始终赤诚相待,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影片的这些描绘,极具真实感,也极具感染力。影片中有许多表达大众情绪与心理的镜头更是拍得回肠荡气。如表现工兵战士喊着震天号子抡夯筑基、科技人员以算盘代替计算机集体攻关的场面,核爆炸成功,数千名现场观摩的参试官兵、科研人员激动地互相拥抱,欢呼跳跃着从沙坡滑向平地的场面。

“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这是现代史上的杰出革命家廖仲恺先生的两句诗。《横空出世》以民族精神铸就影片的灵魂,可谓深得此道,也是影片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